【新聯昌早報】當地時間15日,美國商務部下的國際貿易委員會(ITA)發布終裁聲明,認定自中國進口的鋁箔對美國鋁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這意味著美國商務部將在近期對自中國進口的鋁箔產品征收“雙反”關稅,預計反傾銷稅率將從48.64%——106.09%不等,反補貼稅從17.14%——80.97%不等。
通常,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都作出肯定性終裁,美國商務部將在近期正式要求海關對上述產品征收“雙反”關稅,目前美方設定的終將執行日期是2018年9月13日。
美國媒體指出,這些“雙反”稅收將疊加在特朗普此前提出的針對全年進口鋁的10%關稅之上。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局長王賀軍此前表示,從調查過程和結果看,美方依然罔顧世貿組 織(WTO)規則,嚴重損害了中國鋁箔出口企業利益,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他表示,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毫無依據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鋁箔產品金額約為3.89億美元。應美國鋁業協會貿易執法工作組的申訴,2017年3月美國商務部開始著手對從中國進口的鋁箔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即“雙反”調查,并在今年2月27日做出終裁,認定自中國進口的鋁箔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商務部在進行此“雙反”調查的過程中罔顧WTO規則,且無視中國政府和企業的積極配合。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 織議定書》第15條關于反傾銷“替代國”規定已于2016年12月11日失效,所有WTO成員均應在該日期之后的對華反傾銷調查和裁決中棄用“替代國”做法。
王賀軍指出,美方理應遵守國際義務,以企業國內銷售價作為基礎確定中國產品是否傾銷,但美方在此案中依然罔顧世貿規則,拒不履行國際義務,繼續對華采用“替代國”這一歧視性做法。
與此同時,王賀軍指出,美方在材料補貼項目中,毫無依據地認定中國原鋁和動力煤生產商為“公共機構”,給下游企業提供“補貼”;在政策性貸款項目中,不顧中國銀行業已經市場化的事實,繼續認定中國商業銀行為“公共機構”,通過貸款給予國內企業補貼,并依據不合理的國外利率基準,計算出高額的補貼幅度;在出口買方信貸項目中,在沒有初步證據的情況下,要求中國政府和應訴企業證明涉案企業未使用所指控的信貸項目,錯誤地將舉證責任轉移給中方。
需要注意的是,從3月23日起,美國還將對進口鋁產品征收10%關稅。
此前,根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美國商務部對進口鋁產品啟動了是否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232調查”,并在近期公布調查結果,認定進口鋁產品有損美國國家安全,并給出了三項貿易保護措施建議,其中嚴厲的一條為對從所有經濟體進口的鋁征收至少7.7%的關稅。
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則選擇了比美國商務部的建議更加苛刻的10%關稅。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17年1月——11月,對美出口鋁產品較多的前五大經濟體是加拿大、俄羅斯、阿聯酋、中國和巴林。
2017年1月——11月,對美出口鋁產品較多的是加拿大、俄羅斯、阿聯酋、中國和巴林。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
2009年開始保護鋁業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鮑恩(Chad Bown)在一份新的報告中指出,自2009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對美國鋁業實施貿易保護,且針對中國。
鮑恩指出,與一直受到保護的美國鋼鐵業相比,鋁業是在2009年開始才加入被美國政府特殊關稅保護陣營的。
正如王賀軍此前指出的,美國鋁企業早在20多年前就主退出附加值較低的鋁箔生產,轉而生產利潤較高的鋁材產品,因此美國鋁箔產量的下降和市場份額的減少是美國企業的商業選擇,并非由進口鋁箔導致。
王賀軍表示,美方不合理地、過度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不僅無法實現美國鋁箔產業的“復興”,反而將影響美國內就業,損害廣大美國消費者的福利。
根據鮑恩的計算,到2017年底,有15%對美出口的鋁產品被美方予以“雙反”調查。而通過數據監測即可得知,美國的這些調查多是針對中國的,中國對美出口的鋁產品有96%都被美方設下了各種貿易限制。
近22年來美國對進口鋁產品采取特別貿易限制的比例。
這種情況同中國對美出口的鋼鐵產品極其類似。中國鋼鐵行業協會負責人此前也在聲明中指出,在美國對鋼鐵發起232調查前,已對十幾類產品采取了幾十項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涵蓋幾乎所有大類鋼鐵產品,且稅率幅度之高近乎禁止性關稅。
鮑恩指出,因此特朗普的10%全球進口鋁關稅對中國的影響將相對微小,因為已經有很重的“雙反”稅了,受到此全球鋁稅影響較大的將是加拿大。